
□蒋璟璟
“18.5元的粥饼外卖,包装费就要6元”“每串烧烤都要收打包费,送到时只有一个锡纸打包起来”……近些年,收取打包费已成为外卖行业常态,但打包费却屡遭消费者诟病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实际交易中,打包费因缺乏标准、计价不合理、过度收取包装费,一再引发争议。这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,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。(中国之声)
餐饮企业收取的打包费,此前已一再招致吐槽。这笔额外多出的“开支”,越发激起消费者反弹。从最近媒体又一次的调查情况看,相关情况显然没有明显改观。在商家、平台看来某些司空见惯的做法,于消费者而言依旧疑虑颇多。围绕“打包费”的争议,很多内在的纠葛,其实是超越于“打包”本身的。消费者算“必要性”、算“打包盒的成本”,而商家则是算营收、算利润、算经营压力,两套逻辑,根本不在一个频道。
就打包本身说“打包费”,自然有很多令人费解甚至不可理喻之处。在一起个案中,某烧烤店收取的打包费有7块多,有较真者按图索骥去市面上摸底一番,发现该店外卖所用包装物类似的打包盒,一个价格3角钱左右,1米长的锡纸才卖2角多钱,一次性筷子成本也就1角钱,整个打包物料成本加起来都不超过1元……成本1块,收7块,似乎是暴利了?而事实上,就判断某项商品或服务收费是否合理,机械地算成本账,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。
对于商家而言,收取打包费,自然是“多多益善”,这属于其自主经营、自主定价的范畴。能够为此约束的,大体只有消费者的接受度。而值得注意的是,在日常操作层面,一些外卖平台其实是对商家的打包费设定了参考上限值的,商家在上限值内自主设置餐盒费用。从中不难看出,外卖平台对于“打包费”争议也是心知肚明,并且也做了一定的限制性安排。只不过从实施效果看,还是不尽如人意。
一个有趣的事实是,某些平台给商家设定的包装费“参考上限”,都是极其宽容的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更像是象征性的,而非真的有意强力推动商家打包费降费。这种“心猿意马”的状态,所折射的其实还是网络外卖这门生意背后的复杂博弈,在平台佣金给商家构成了巨大经营压力的前提下,平台对于商家通过“打包费”等向消费者转移成本的做法,其实是较为宽容的。或许从根本上说,要真正推动打包费的降费,还是要回到网络外卖“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”三方利益的重新梳理上。利益被合理分配,才能少些围绕“打包费”做文章的冲动。
